科技天使羅、鄧

發布日期:2014-07-29 字體:【

    1982年初秋時節,省果茶研究所副教授專家鄧必貴、羅靜夫婦首次來通山考察富水庫區柑桔生產,當時通山縣柑桔已列為全國柑桔商品生產基地縣。考察后確認通山水資源豐富,自然肥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柑桔科研課題最好的試驗點,在征得省果茶所領導的同意后,兩專家放棄在省城的舒適條件,于同年底到通山大畈鎮西坑柑桔場住點,從此與通山柑桔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他倆一干就是二十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交給了富水庫區的柑桔生產,為庫區群眾脫貧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實踐的基礎上,他倆提出“擴大柑桔早熟品種,縮小遲熟品種,著重提高單產,珍惜土地,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經營方針,在推廣柑桔矮密早豐,解決苗木自給、發展早熟品種,柑桔貯藏保鮮以及吸果液蛾防治研究等方面,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先后在中央級刊物上發表論文6篇,省級刊物發表論文15篇,著有《湖北省溫州密柑品質下降的原因及其對策》、《通山縣富水庫區柑桔生產現狀及其發展》、《通山縣西坑鄉桔園》、《湖北省溫州密柑早期異常落花落果的調研》等,1955年被省評為“山區勞動模范”。
    初到通山西坑桔場時,柑桔面積僅300畝,產量低,效益差。他倆克服較差的生活環境條件,自帶行李及生活日用品,住在泥墻結構平房里,一切從頭開始,將西坑桔園取名為“柑桔母本園”,劃定8畝作為他倆的試驗比照圖。鄧羅專家與桔農打成一片,吃在山上,勞動在山上,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夜晚還幫桔農看守桔子。1984年為完成省科委下達的柑桔豐產栽培,柑桔選種優質栽培、產地柑桔貯藏保鮮、萬畝柑桔豐產示范片等課題,他倆親自到慈口等地優選種苗,嚴格把好質量關,第二年就完成了課題任務。其宗旨是“有課題要研究,沒有課題只要群眾需要同樣研究”,為群眾解決實際技術問題。1990年鄧羅倆老專家年滿60周歲,本可回省城安度晚年,便他倆退休不退役,自墊經費繼續留在通山搞柑桔研究與推廣。1991年他們的小兒子在北京結婚來電請二老北上,這時正值柑桔花期,是柑桔生產的關鍵時節,為保花保果而放棄北上,真是桔子比兒子還重要。1995年,西坑桔場品種有龜井、南豐密柑、尾張,為了抓好果樹多樣化,他倆建梨園2畝,品種為黃花、香南、金水2號,產量極高,畝產達5000斤。二十年來硬是將西坑這個低產桔園改造成產高產桔園。年產量達70萬斤。最高產量達90萬斤。
   鄧羅兩老專家現已離開通山,但書信不斷,仍惦記著通山柑桔,牽掛著通山庫區人民,對通山無私奉獻著科技智慧。

  • |
  • |
./t20140729_1365571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