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全媒體記者 明潔 見習記者 王姚 程金蘭)很多人都知道鴕鳥是“世界第一大鳥”,可作為“世界第二大鳥”的鴯鹋,知道它的人卻并不多。在通山縣廈鋪鎮雙河村的一個山坳間,就有一個名為太陽谷鴯鹋養殖園的鴯鹋養殖基地,正是這一特色養殖,徐生作走上了致富路。
來到廈鋪鎮太陽谷鴯鹋養殖基地,陣陣低沉的鳴叫透過基地的大門傳出,此起彼伏。基地內,徐生作正在給90多只鴯鹋喂食,這些七年的種鳥即將進入產蛋期。
徐生作說,別看鴯鹋吃的只是草,它渾身都是寶,肉質鮮嫩美味,蛋液營養豐富,皮是優質皮革,羽毛可作為裝飾物,蛋殼可制成工藝品。特別是由其脂肪層提煉出的鴯鹋油,是入藥和化妝品的上等原料,有‘液體黃金’之稱。
2015年底,通過一檔農業節目,徐生作接觸到了鴯鹋養殖,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經過一個月的考察,2016年初,徐生作果斷投入60多萬元,建起養殖基地,并從外地購進了160只種苗。
萬事開頭難。起步之初,基地的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養殖技術不成熟,外加剛剛接觸此類外禽養殖,一年下來,160只鴯鹋不僅長得不好,還死亡了近30%。那段時間可把徐生作急壞了,天天上網學、查資料,還經常打電話到賣種苗的公司進行咨詢。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自己慢慢地學習和實踐,徐生作琢磨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特色系統化養殖方式,現在基地的種鳥每年都在穩定增長,利潤也在逐年上升。
說到養殖鴯鹋的市場前景,徐生作信心滿滿,他計劃規模進一步擴大后,打算與周邊農戶抱團發展,由他提供種苗和技術,養成后統一回收、統一銷售,在加速壯大鴯鹋的養殖規模的同時,帶動周邊老百姓一起致富。
鴯鹋養殖為我縣種養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路子,聚焦鴯鹋養殖、銷售計劃,探索規模養殖、幼鳥孵化、特色餐飲、手工藝品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新模式,可以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特色品牌。為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探索實踐、注入了新鮮動力,在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時,讓鄉村活力更充沛。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層人物】朱桂生:孳孳不息丹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