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瑞高速通山出口,經山口村彌陀塔寺,僅3分鐘車程就從北面進入楊獅坑村了。若從通山縣城出發,不到10公里就抵達了這被稱為湖北十大特色油菜花海的鄂南山村。
到楊獅坑好多次了,總是靜不下來。興許這里根本就不是個叫人安靜的地方,它是要讓人神思亢奮,讓人坐不下來,無法靜止的。就像油菜花隨著春風生,隨著陽光燦爛,隨著春風春雨飛揚,撩動人的情思,讓人放飛心情,要把夢想喊出來。或許楊獅坑一直是動態的,變化著,從來沒有定格過,它發展著,迅猛地發展著,讓人眼花繚亂。
楊獅坑曾是有名的糧產區,如今水田搞油菜中稻輪作。楊獅坑河、江墩河貫穿全境,油菜花海處于丘陵地貌,北靠群山,中部為平畈水田區,東西兩翼為丘陵山地,種植玉米、花生、黃豆、豌豆、紅薯、各種蔬菜水果與花卉苗木,身臨其中,有滿滿的農耕體驗。
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楊獅坑村便是油菜花的海洋,春潮涌動。油菜花海景區內有觀景臺、田間步道、游客打卡點與特色農產品展示區,還有特色農莊品嘗當地時鮮美食,著實令踏春者有滿滿的視覺與味覺享受?;êV蟹叛弁?,遠山的墨綠拱起連綿的皺褶,田畈里的嫩綠在眼前點綴著金黃,港邊虬曲的老樹枝梳理著剛萌生的鵝黃色葉子,這樣遠山近景搭配成的清秀田園,有著無限的張力,生生地把人從四面八方吸引過來。貼近土地,由低向高漸次是油菜、農舍、丘陵,后面是綿延的群山,色彩也由金黃、乳白到黛綠,自然和諧地紛呈開來。油菜種在潺潺溪旁,在袖珍的丘陵坡地,環村舍而一望無涯,你能感到小山坡與低丘陵、山上與山下的花兒互相凝望,花香飄過來,花香飄過去,它們暢意地傳遞著柔情蜜意,硬是要把油菜抬舉得高高的,花上飛花,人仿佛徜徉于花海,迷困于花田,不欲邁開離去的步伐。
風可著勁吹,花飛飛揚揚搖搖落落。在花叢中走一遭,黑色的褲管沾上黃色花粉,已然成了只大蜜蜂,甜得人不知何所以。想不到,那些農婦也有了像模像樣的舞臺,那身材胖了、頭發白了的農家婦女,脫了農妝穿紅著綠,相約來到花海擂響大鼓,扭起略顯粗笨的腰,臉上綻開了輕盈的笑意。
油菜花期長,清明時節滿畈的花燦爛得耀眼奪目,地下雖吹落一地金黃的花瓣,此時,花正盛,風正暖,空氣中彌漫著沁入心脾的清香,讓人頓覺身體和靈魂輕盈,仿佛如身邊結伴而行的少男少女一樣年輕起來。那些保持不住矜持與沉靜的,便抖開絲巾,擺出手勢,神采飛揚地拍起照片來。游人如織,穿梭在港道,花花綠綠的人影擠進濃密的花毯,織出一幅動態的花市集市的錦繡。那些洋溢著幸福的人,眼里是花,是兒女與父母,是含飴弄孫,是說來就來的短平快身邊游,是隨著音樂節拍起舞唱歌的快意。都沉浸在賞花的快樂中呢,把發自內心的快樂拍到抖音里,滿世界地傳播。朗誦協會來了,把音樂歌舞和詩的旋律送給春風,送給油菜花香,送給踏青賞花的人,送給春閑著的農人和輕靈的山雀子們。美景怎能少得了音樂為伴,少得了美食佐餐呢?在外打拼的成功人士于是想支持村里,拉起一支吉他隊,好好辦幾家農宿。
在村委會,駐村工作隊長夏有杰介紹,這一片油菜一千多畝,一年有百萬元以上的收入,金燦燦笑在春光下的,不僅有看相,還有吃相。我見到,在眾多人觀花賞花尋求快樂的背后,村支部帶著黨員群眾在做義工,他們搬桌椅、撿垃圾,疏導擁堵的車輛,那悄無聲響的低頭,與享受花海的人影天然佳配。
楊獅坑變得干凈美麗,變得魅力四射,離不開黨支部書記余月來的付出。他十幾歲就做木工,做工程,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成了萬元戶,之后南下廣東開制衣廠、搞超市、弄出租屋發了財。2014年,余月來帶上二百萬元資金準備回鄉創業,卻被眾人推舉為黨支部書記。那時,大家并不了解這個離鄉十年的漢子,認定的是他父親的和善與熱心助人,老人家在鄉鄰中有人脈與氣場。父親卻堅決反對兒子當村干部,他告誡兒子:“你評幾個低保也會有人罵?!痹鷮崒嵏闪藥啄?,有一天閑聊,余月來對父親說:“爸,我當了這么多年,你見過誰罵我?”老爸倒是知道兒子有能耐,受人擁戴,但聽不得個別人不滿的閑言,在第二次選舉時,負氣地對群眾說:“你們再選他當支書,我罵你娘!”可是,黨員群眾更加信任,還是把神圣的票投給了余月來,這一次,鄉黨委知道大家是沖著余月來干事那股精神投的票。
余月來兩年不要村里一分錢工資,還把個人資本墊出來建設村灣。對12個組進行連片村莊環境整治,改造硬化通組公路與入戶路,安裝太陽能路燈,修建河堤,清理淤塞河溝,修建水堰水塘,新建水池,鋪設飲水管道,解決2000余人的安全飲水問題。
為徹底改變交通不便的困境,余月來著舉全力造修建港邊公路,打通楊獅坑到山口公路,一樁樁實事看準了就做,自家錢墊完了,沒錢就去貸款,把別人不敢想、不想干、難得干的事,一件件做成了,做得干干脆脆,漂漂亮亮,群眾心里滿意。我笑說他膽子大,有魄力,有能量!他誠懇地回答:一個支部書記有多大能量呢?我是靠上級重視支持,靠鄉賢、群眾和黨員齊心。當我對余月來有疑慮時,夏有杰發自內心說:余支書過得硬,有干凈做事的底氣。
也有人私下議論:“卵呀!當支書貼錢還搞?誰信呢?”信不信由人,村委會同志知道,余月來修路、整港道、搞美化綠化村灣,至今村里還欠他數十萬元。余月來一點也不急,他在算產業賬、旅游賬,想得長遠,這些錢都會在村莊發展壯大后還回來。他和兩委停不下干事的腳步,又在謀劃挖塘養魚搞垂釣,辦手工柞油坊,興建特色民宿,辦兒童樂園,種有機蔬菜,售賣地道菜油。大路鄉是全縣招商引資推進項目的重鎮,余月來招商引資也大大別于他人,把田地流轉好200畝,不收租金,讓人家輕松地進來,沒有任何麻煩與壓力,種上白芨與紫蘇。
回顧當支書十年來的歷程,余月來很是釋然。他說:“當支書要頭上放三把草!意思是要大氣,聽得進好歹話,再怎么做得好,人家還是有不滿意的?!庇辛诉@個心理準備,余月來極少顧忌個人得失進退了。試想,一個人放棄了患得患失、計較個人利益,格局就大了,路子也越走越寬。定定地望著身子墩實的余月來,我揣測,把支書當出味來了,全村老少的生計、形象都在握,那是一種責任,有責任也是一種成就感,一般人哪夠得著責任二字?
早就聞名楊獅坑有個福墩莊,富人多,孝老敬親,文明有禮,村莊衛生潔凈。于是前往一探。只見一棟棟考究的別墅立在綠色環繞的村莊,由本灣富豪出資興建的禮堂古色古香,屋場與道路上見不到任何垃圾與污染物,四周溝渠砌得工整環暢,春陽下的村莊安靜異常,只聽到鳥兒在綠化樹上快樂而悠閑地啼鳴。這安靜、氣派、高端的場景,令人唏噓不已,這是怎樣富足的生活??!
結束采訪前,余月來一再說沒什么可寫的,干得還不好。他最想的是走農旅結合之路,還想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像突然靈光一現,他講了個真實故事:在鄰近石門村楚王山的茶馬古道上,原湖北省省長張體學在九窩戰斗負傷,被當地村民以扛柴禾作掩護,扛過界水嶺,躲過敵人的搜巡圈。后來,張體學省長的兒子還專程來答謝過救命恩人。我知道,支書講故事想表達的是楊獅坑人民素來大情大義,素來有作為,素來是好樣的。臨別,我有個直覺涌上心頭,這里像油菜花,給點溫暖就燦爛;像輕靈的鳥兒,氣候溫潤就快樂鳴叫。
作者:孔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