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通山縣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索引號 : K26422872/2024-18254 文       號 : 通山政發〔2024〕4號

主題分類: 文化 發文單位: 通山縣人民政府

名       稱: 縣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通山縣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4年07月25日

有效性: 有效 發文日期:

??縣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通山縣

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

各鄉鎮人民政府,保護區、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富水湖濕地公園管理處,縣政府各部門:

縣文化和旅游局確定的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體項目名錄見附件),已經縣人民政府批準,現予公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各鄉鎮各有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部署要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堅持科學保護理念,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推動我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

附件: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通山縣人民政府

???????????????????????2024724


?

?

?

?

?

附件

?

第七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一、苦蕎酒古法釀制技藝

通山苦蕎酒釀制技藝已有100多年歷史,古法制作流程繁瑣,秉承祖傳秘方制酒工藝,醞釀出的苦蕎酒清香撲鼻,入口柔綿,微苦回甜。

清朝末年,在通山縣慈口鄉成立五糧酒廠,1995年酒廠更名為黃沙鋪鎮苦蕎酒廠,注冊商標苦蕎泉、野蕎神。2016年在通山縣富水湖景區(大宕)重啟擴建成立湖北國芳宏隆苦蕎醇酒業公司,現已成功獲得了苦蕎酒生產許可證、白酒生產許可證(許可證編號SC11542122450013)、咸寧市龍頭企業、咸寧市守信用重合同企業,擁有國家級注冊商標(5類)、國家級版權,法人榮獲咸寧市致富帶頭人、湖北省頭雁人等榮譽。“通山苦蕎酒”彌補了通山酒文化的空白。

二、唐氏古法榨油技藝

“唐氏榨油”已有300年歷史,古法榨出的油,色澤油亮、香味濃郁、綿香四溢。唐老農始終秉承家族榨油傳統,按照國家衛生標準嚴格控制榨油各環節,在提升山茶油品質上孜孜以求,產品要求達到了國家壓榨一級標準。

“唐氏榨油”產品近年來榮獲了多個獎項,第二屆楚菜美食博覽會楚菜食材優質供應商、第十四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金獎產品、首屆“荊楚美味之湖北好網貨”、咸寧市“首屆品牌大賽金獎”、2023“我喜愛的湖北品牌”電視大賽銀獎。公司生產壓榨車間因針對產品技術攻堅升級研發突出貢獻榮獲咸寧市“工人先鋒號”,企業因在扶貧攻堅中突出表現被咸寧市政府2020年授予“咸寧市消費扶貧專平臺”,企業先后獲得湖北省“重信用守合同”單位、咸寧市“知名商標”、咸寧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咸寧市“重信用守合同”單位、通山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等榮譽稱號。

公司經營方式采取“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解決幾百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為通山縣打造湖北省油茶種植生產示范縣作出了貢獻。

三、徐濟堂祖傳秘方黑膏貼(祛痹膏)

中藥外治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秉承此依托通山縣老中醫(徐家干)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醫中藥外治療法,通過精心炮制,研磨,熬制,加工成膏貼(祛痹膏)對疼痛癥、慢性病、各種疑難雜癥效果突出。

2019年開辦徐濟堂康復理療館,2022年創立了(徐琛)商標品牌,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深受廣大患者的喜愛和認可,較好地傳承和發揚了祖輩的中醫中藥技藝,造福于人民。

四、通山竹編

“通山竹編”在通山境內傳承有上千年,明代初期,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游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通山竹編”主要是用竹制成的各種器物,一般用來盛東西。通山竹編是通山縣民間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縣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編制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情趣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并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也深刻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觀內涵。同時竹編制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藝品,也是一種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五、“燕廈折子粉”制作技藝

“燕廈折子粉”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通山縣燕廈鄉,是我縣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歷史價值主要體現在民俗文化和飲食文化的完美結合上。

“燕廈折子粉”享譽鄂贛邊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明朝起,在燕廈就有人從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國時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間傳承折子粉制作技藝。

“燕廈折子粉”制作技藝經過長期的傳承,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藝流程,主要經過選米(包括淘洗)、爛米(發酵)、磨漿、壓干、拍坨、沸水煮坨(半生熟,視季節確定時間)、碓勻、揉坨、裝桶、上粉架、燒沸水、壓制成型、下鍋、煮熟、起鍋、清水過濾、竹折子上成型(半斤左右一小折)、攤曬、曬干、包裝。其主要原料有大米、水等。主要制作工具有粉架、竹折子、粉盆、缸、粉餅、粉箍、粉蓋、壓筒、米碓全套、鍋灶等。

“燕廈折子粉”與其他的米粉不一樣,其制作技藝的獨特之處主要有三個關鍵點。一是原材料,燕廈折子粉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產于當地的優質早稻米。二是發酵,制作折子粉的大米,需要放在陶瓷的米缸中進行發酵。大米通過發酵后,會產生一種特有的香味,這是不同于其他米粉制作的關鍵環節。三是晾曬過程中,將做好的米粉鋪在特制的竹折子上進行晾曬,利用竹子之間的縫隙,使做出來的粉干得快且不會串味,從而保持折子粉的口感。

六、“通山累絲”制作技藝

累絲(Filigree)工藝是有記錄可查的最早的珠寶制造技術工藝之一。最早始于商代,西漢后期金銀制的小頭飾開始盛行。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于宮廷藝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的奢侈品。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又名“花作”“花紋”“花絲”,它是將金銀銅等金屬拉成絲,然后將其編成辮股或各種網狀組織,再焊接于器物之上,謂之累絲。立體的累絲作品制作最難,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

累絲工藝繁復、用料珍奇,紋樣大量采用象征吉祥、美好的圖案,龍鳳、蓮花、彩云、蝴蝶、飛鳥、吉祥圖案、文字等,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工藝,以累絲工藝為主,結合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嵌、點翠等工藝,達到較完美的藝術效果,做工精細,富麗堂皇,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山累絲”獨特性在于不使用焊接,它是選用金屬細絲搭配金屬片,使用織、編、鏨、嵌、點翠工藝進行造型。特別是立體造型,大多采用一根0.3mm的金屬絲,按設計好的樣式通體編完。如鳳凰的頭、身、翅膀,或者花瓣、花籃等形態。將珍珠、水晶、碧璽、白玉、翡翠等珠寶按照工匠設計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上面,如果搭配金屬薄片,則先將金屬薄片鏨刻花紋制成部件或者胎底,與累絲工藝結合,再配以繞線工藝、繩編工藝組合造型,鑲嵌珠寶,點翠,制成佩戴的各種首飾,作品美輪美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