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統計局
(2020年4月27日)
今年一季度,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縣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下滑明顯。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省市工作部署,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恢復正常。
一、1-3月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規上工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7.3億元,同比下降56.4%,比2月份提高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下降54.1%,比2月份提高7.9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四,排位與2月份相同。
固投:固定資產投資下降83.6%,比2月份下降4.1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六,排位比2月份回落2個名次。
貿易(社零):進出口總額完成3594.2萬元,同比下降38.4%,比2月份下降237.8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六,排位比2月份回落5個名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58億元,下降35.9%,比2月份下降1.2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一,排位與2月份相同。
財政金融: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1億元,同比下降48.42%,比2月份下降20.75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四,稅收占比72.2%,全市排名第三。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299.03億元,同比增長9.5%,全市排名第三。
兩項收入:根據一季度樣本調查,預計我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2元,同比下降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6元,同比下降10%。
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市統計局暫時沒有反饋,以縣發改局計劃數據為準。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正常生產受到嚴重影響。一是市場萎縮,訂單流失。由于湖北屬于重災區,疫情期間工業企業不能正常開工生產,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重,外貿訂單流失也突出。如星火原實業有限公司因外貿訂單大量流失,減產20%以上,創盛光學有限公司因外貿訂單流失大幅度減產,還有我縣勞動密集型的鞋業加工廠(作坊),因缺少訂單而沒有開工或開工不足。二是生產、運輸成本增加。受疫情影響,企業的用工成本、防控成本、人工成本增加,物流成本也在增加,如玉龍機械,以前原材料都是供貨方直接發貨,而現在需自己租車到供貨方工廠拉貨,導致物流成本增加。同時,部分企業的上游原材料生產廠家未完全開工,因此原材料價格上漲嚴重,三是資金周轉壓力大。疫情期間企業不能正常開工生產,特別是中小企業,因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疫情導致不少企業防控、用工、物流、融資等剛性成本大幅上升。加之市場訂單流失,無新資金流入,企業資金周轉出現較大困難。
2、消費需求受到抑制。住宿餐飲企業,面臨經營困局。疫情暴發時間臨近年底,各餐飲企業正紛紛推出預定年飯和節假日聚餐活動,停止營業后,直接造成餐飲企業的原材料浪費、損失。住宿企業,普遍無法正常營業,2-3月份我縣住宿業除隔離點外,幾乎沒有業績,批零銷售等服務業不容樂觀。雖然疫情高峰已過,各地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基本清零,交通和人員管制已經取消,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經營場所也在有序開放,但對大部分群眾來說,對并不是必需品的東西消費較少,都有著留點錢作為急用,都有“留一手”的心態,特別是外出旅游的人數大大減少,導致汽車、汽油、旅游等行業損失慘重,特別是旅游業,我縣2-3月份旅游收入是空白。房地產銷售,面臨窘境。元至3月,我縣房地產銷售面積為2.4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6.22%,2月份為0平方米,3月份為0.4萬平方米,全靠1月份數據支撐。一季度本是房地產銷售旺季,受疫情影響,房地產企業無法正常經營,陸續開工后,部分居民外出務工,購買主體相對減少,加上在目前工作不好找的前提下,部分居民認為買房子還貸的壓力太大,所以疫情還影響了居民購買房子的信心。
3、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固定資產投資下降83.6%,除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41.2%,比2月份提高9.8個百分點外,開發區投資、第一產業投資、第二產業投資、第三產業投資與2月份相比不升反降,分別下降22.3、10.1、3.9、5.1個百分點。本年施工項目個數76個,同比下降64.0%,其中開發區項目13個,新開工項目6個,開發區項目、新開工項目同比下降58%、66.7%,與2月份相比下降1.3、16.7個百分點。
三、推進工作的相關建議
1、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一是財政部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獎勵性資金支持力度和經營性貼息貸款資金幫扶力度,給予因疫情需要而采取擴產、轉產、新建等企業獎勵資金支持。二是金融部門要降低企業信貸門檻,不打折扣地落實中央、省、市相關政策措施,切實解決企業現金流短缺困難,讓企業最大限度發揮生產潛能,把疫情對復工復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2、優化復工復產流程。一是打通企業在用工、原材料等生產要素保障方面的難點、堵點,切實解決企業復工復產實際困難。二是持續優化辦事流程,大力推行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實現復工復產等相關事項網上辦理,為復工復產復市提供便利條件,為全面復工復產復市營造良好環境。
3、加大就業創業服務力度。一是指導縣內企業做好員工返崗和異地務工人員引導工作,促進農民工等群體返崗就業。二是加強與外地企業合作,結合企業用工需求,順應市場需求提升勞動力技能。三是創造好的營商條件,鼓勵和引導外地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為創業人員提供完善的創業政策咨詢與指導。
4、促進農民增收多元化。一是大力探索推進“農工融合、農商融合、農旅融合、全產業鏈融合”等多種模式,使農業、加工、流通、服務有機結合,形成“接二連三”產業鏈,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二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開發利用農村資產資源,推進土地流轉、合作經營、資產入股,使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財產“紅利”。三是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健全困難群體收入保障機制,提高保障標準,擴大保障范圍,筑牢民生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