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漸進式延遲退休”話題,引發討論與關注。
“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有現實基礎,但在落地過程中,一定要充滿著人文關懷,用較小的幅度逐步實施到位,平穩過渡,對社會的影響越小越好。”2月9日,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今年2月,北京開展適當的活動助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北京日報客戶端圖
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是符合現實的
原新告訴記者,“在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延長、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健康水平提高的多重因素下,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是合適的。
當前我國的退休年齡還是依據《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的規定,即男性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原新解釋:“關于該辦法,1978年之后相繼出臺了多項特殊規定,雖然有補充完善,但基本上變化不大。”
“然而,目前我國人均壽命在不斷延長。已經由197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63.2歲,提高到2021年的我國人均壽命的78.2歲。”原新告訴記者,在平均壽命延長的過程中,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沒有變化,但是退休預期壽命卻大幅度的延長,這說明在壽命延長的過程中,退休年齡也可以適延長。
“此外,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的提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在推遲。1982年我國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15歲以上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3年,2020年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是9.9年。這就意味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推遲了近5年。”原新解釋,此外,隨著我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6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尤其是60-69歲的低齡老人,健康和基本健康占92.9%,不健康但生活可以自理占6.1%,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僅占1%。
原新進一步補充到:“在壽命延長和退休余壽延長的背景下,教育大幅度改善推后了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齡,而勞動者退出勞動力市場的年齡長期維持不變,無形中縮短的全生命周期中生產性時長,增加了退休生活時長,也就是縮短了繳納養老保障金的時長,增加了領取養老保障金的時長。所以,要想辦法把壽命延長的部分盡量轉移到創造財富的生產性年齡段,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
實施延遲退休要充滿人文關懷,平穩過渡
在原新看來,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更加人性化,要有溫度!
原新提出,首先要漸進式,年齡一點點往后推遲,減少對社會的沖擊,減輕對勞動者的影響,比如1963年出生的人員,今年60歲該退休,可以適當延遲兩三個月退休,逐年按月增加的平穩過度。如果一次性延長一年或兩年,大家可能不太愿意接受。實施漸進式的退休方案,滿足公眾的接受度。
其次,在延遲退休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彈性”和“靈活性”。比如在法定退休年齡基礎上,適當的增加靈活性,讓就業者根據自身需要適當選擇或早或晚退休,給予勞動者自主選擇退休年齡的權力,例如,如果家里有事或者需要幫忙帶孩子等原因,根據家庭的需要或者就業單位的情況,就可以選擇退休;如果身體許可,單位也需要,可以晚于退休年齡退休,在在養老金上可以適當的“早扣晚獎”;再比如到達一定年齡后,讓工作時間更有彈性,根據工作性質,不需要朝九晚五,工作時間可以晚一個小時上班、早一個小時下班,工資也可以實時調整,也可以實行非全時工作,還可以實行工作地點的靈活,不一定非要到場工作,充分利用數字時代的便利,讓整個延遲退休靈活起來。
最后,對于一些特殊工種應該具有特殊的退休政策,比如高溫、高冷、高寒、高風險井下、輻射相關工作,應該讓早點退休。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