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效率提高了,質量也要有保障。目前全國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是質量良莠不齊。
加強常態化監管 對環評作假“零容忍”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環評打假力度持續加大,對環評弄虛作假行為采取“零容忍”。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 劉志全: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指導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常態化監管,已將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的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生態環境部分四批將29份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線索移交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依法查處。
生態環境部還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4000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一個一個查,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
部分新污染物已納入環評體系
今年5月國辦印發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指出,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我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高度重視對新污染物的控制,目前部分已經出臺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已納入了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 劉志全:一是嚴格環境準入把關。對不符合禁止生產或限制使用化學物質管理要求的建設項目,如涉及有機氯殺蟲劑等持久性有機物生產的建設項目,依法不予審批。二是對已納入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嚴格管控。如二噁英已納入15項國家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管控,在開展這15個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時,要對二噁英從產生到過程控制再到達標排放進行充分論證。
上一篇: 劉子恒赴省生態環境廳對接匯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