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產業助振興》中藥材篇⑤丨北山林場:林下種植中藥材 經濟發展新路子

來源:通山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3-06-15 字體:【

實施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通山縣委縣政府提出:堅持以工業化思維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充分運用農業六大特色產業獎補政策,引導和激勵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枇杷、橘橙、茶葉、楠竹、油茶、中藥材等產業,促進農業特色產業擴面提質增效。通山縣融媒體中心推出重大主題策劃系列報道《六大產業助振興》,今天播出中藥材產業系列第五篇:北山林場:林下種植中藥材 經濟發展新路子

本網訊(全媒體記者 樂昌興 明潔 徐劍 特約記者 周建軍)2018年國有林場改革以后,林場由原來的經營型林場改成了生態型林場。沒有了經營性收入,如何促進林場增效、職工增收,通山縣北山林場大力推廣中藥材種植,走出林下經濟發展新路子。

驅車來到北山林場,山上林木郁郁蔥蔥,入目都是濃濃的綠意。林蔭下,白芨、黃精舒展嫩綠的葉子在風中輕輕搖曳,煥發著勃勃生機。

北山林場建于1966年,面積19927畝,其中生態林面積占90%,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到93%,是個典型的生態公益型林場。一直以來,北山林場承擔著植樹造林、生態保護、資源核查、森林防火等重要職責,是我縣一道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

北山林場場長廖水龍介紹說,林場原來主要收入靠砍伐木材售賣,收入很不錯,改革以后,木材收入沒有了,林場和職工的收入都直線下降。如何在保護林場生態的條件下,走出另一條發展經濟的路子呢?北山林場開始新的嘗試。

廖水龍?通山縣北山林場場長:就是要走林下發展經濟的這個路子來保證林場的正常運轉。我們考慮在林下種植中藥材,來提高林場的收入和職工的收入。

廖水龍說,原來不愁收入的時候從沒想過要在林下種點什么,其實林場內氣候濕潤,土層深厚,林場內的野生白芨和黃精資源非常豐富,應該非常適宜中藥材種植。

廖水龍?通山縣北山林場場長:在我們國家的中醫這一塊,特別是中藥材,得到了國際和國內的認可,需求量比較大,這個給我們的動力就是種植中藥材的收益肯定是豐厚的。

說干就干,從去年開始,林場發動職工和場帶村里的農戶,充分利用林場現有的野生白芨和黃精資源進行集中育苗,再移栽到林下肥沃的土地。既節約了投入成本,也帶動了職工和農戶增收。

來到林場的中草藥種植基地,雖然已近正午,林地里仍有人在細致地進行除草等管護工作。廖水龍告訴記者,正在管護中藥材的都是林場的職工,這些中藥材是職工自己種的,以后的收益也是職工自己的。

朱景志?通山縣北山林場護林員:國家有這政策,場里有這條件,我們護林員就搞個幾十畝,試驗試驗。

為了有效促進職工增收,林場免費提供林地,并每畝補貼500元的啟動資金,鼓勵職工自己種自己收。林場兩年一共種了300畝中藥材,其中200畝是職工自己種的。

經過一年多的試種,溫潤陰濕的環境、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為白芨和黃精等中藥材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且仿野生種植的藥性遠遠強過田地種植,市場前景好。這讓廖水龍他們更加堅定了在林下種植中藥材的信心和決心。

廖水龍?通山縣北山林場場長:縣里對中藥材種植的扶持力度比較大,老百姓和職工的種植積極性也比較高,下一步我們準備在300畝的基礎上,再種500畝,準備今年下半年開始林地清理和整地,明年春天就栽植。

從傳統的拿著刀斧砍樹,到現在林下掄鋤多種經營發展,北山林場實現了華麗轉身,一條既保護生態又增加收入的富裕之路正向綠色深處延伸。

  • |
  • |
./t20230615_3122317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