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汪金明)在燕廈鄉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致富有道,帶動一方發家致富;德行有節,垂范鄉鄰見賢思齊;心系桑梓,引領風尚向善向上……他們,就是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新鄉賢”。不論離家有多久,走得有多遠,成就有多大,他們的心底始終縈繞著濃厚的思鄉、反哺情懷,秉承著“凝聚、責任、擔當、奉獻”精神,為助力家鄉發展、帶動鄉親致富獻計出力。
![](./W020230608606978536526.png)
金坑村盧月松:愛心資助送溫暖,情灑學子圓夢路
作為農工黨中山市委委員、中山市政協委員,他立足本職崗位,從文化、體育、經濟、城市品位提升等多個領域,積極收集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心聲,提出一條條高質量的發展建議;作為廣東湖北通山商會執行會長,他積極發揮商會優勢,搭好平臺唱好“戲”,團結凝聚更多鄉親和各界力量,主動講好通山故事,大力弘揚通山文化,積極推動廣東-通山經貿往來、產業合作、人文交流;作為走出去、富起來的燕廈兒女,他弘揚傳統美德,篤行樂善好施,堅持公益慈善,甘于奉獻,擔當社會責任,獻出一份份細致入微的愛心……縱觀他個人歷程,既是一部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艱苦奮斗史,也是一部取之于社會、回饋于社會的愛心奉獻史。“我是農民的兒子,出生和成長都在農村,深知山區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認真讀書、努力學習,才是他們唯一的、最好的出路。”這是盧月松常說的一句話。為了更好地幫助家庭困難、自強不息的孩子完成學業夢想,他先后兩次組織愛心捐資助學活動,發動來自全國95(其中燕廈籍鄉賢26人)名企業家及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奉獻愛心,累計籌集善款26.2萬元,惠及百余名貧困學子。港口村困難學生張麗(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年父親因病去世,母親不堪重負,便丟下她離家而去,從此杳無音訊,僅靠70多歲的爺爺做勞工維持生活。了解到她的家庭情況后,盧月松多次去她家走訪慰問,鼓勵她堅定信心、勤奮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識、改變命運,今后造福社會。最終在盧月松的支持幫助下,張麗沒有屈服多舛的命運、沒有停下發憤圖強的腳步,始終牢記“讀書改變命運”的至理名言,艱難而又堅毅地開辟了新的人生道路。“感謝盧叔叔,是他的關心關愛給我帶來了溫暖,讓我看到了希望。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自強自立,發奮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長大后用真情回報社會,用行動報效祖國,并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將愛心傳遞下去,去積極主動幫助困難的人。”張麗心懷感恩地說。正是有了盧月松的先鋒示范,現如今,燕廈鄉涌現了一大批扶危濟困、情系鄉里的鄉賢民紳、愛心人士,他們心懷感恩、熱衷公益,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燕廈大地上播撒了愛心、留下了美德、收獲了希望。
暢周村張蘭清:為民解憂修橋補路,飲水思源情系故里
暢周村位于燕廈鄉西南部,東與鄉政府隔著富水湖相望,西與湖畔村一嶺之隔,南與馬橋村接址,北與湖山村一山之隔,屬于典型的庫區村、山區村。近年來,在縣鄉村三級的共同努力下,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但出行“難”始終是村民的心中之痛,尤其是暢周村一組,由于位置偏僻、道路崎嶇、缺乏通橋路,群眾出行極其不便。在了解到暢周村一組全體村民的迫切需求后,作為通山縣新聯會副會長、縣石材行業商會黨支部書記的張蘭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充分征求廣大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后,果斷決定修建通橋路,她個人無償出資5萬元,用于采購水泥、鋼筋等建筑材料。同時,張蘭清充分發揮縣人大代表的作用,第一時間向通山縣交通運輸局爭取專項資金8萬元,有效緩解建設資金緊缺的問題。為盡可能的做到“花小錢,辦大事”,她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發動村民投工投勞,帶著村民一起拉土方、墊沙子、搬磚塊、扛水泥……汗水的浸潤,加上大家的執著,一座充滿希望的通橋路不知不覺就修通了。每每談起這段經歷,張蘭清總是欣慰地說:“說不累是假的,每天風里來、雨里去的,一趟接著一趟地搬運材料,有時候忙得連飯都吃不上,但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我曾連續擔任了六屆縣人大代表,雖然現在年齡到了,但我始終是人民意志的傳聲筒、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我不上誰上。”我不上誰上,一句看似簡單卻充滿力量的回答,正是憑借著這種為民請命的擔當,張蘭清逐漸獲得了暢周村民的支持和信任,被村民選為村小組組長,稱呼也從“那個代表”變成了“咱們的組長”。在推動共同締造活動中,張蘭清慷慨解囊,帶頭捐款2萬元作為村里的共同締造基金,并引導在外能人、鄉賢老板從“猶豫觀望”引導向“主動參與”,先后募捐資金35余萬元,成為全鄉發動群眾參與共同締造的亮點。
暢周村彭代強:業成不忘山區情,一片白茶促振興
![](./W020230608606978916850.jpeg)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在燕廈鄉有這樣一種茶葉產業,它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屬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它就是暢周白茶,2022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富水湖白茶”,其誕生之路和外來鄉賢彭代強息息相關。作為燕廈鄉2018年招商引資重點建設項目,由浙江淳安千島湖三輝茶業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興建,目前已完成茶苗定植3000畝,二期計劃新發展白茶種植面積3000畝,三期在農戶中推廣白茶種植4000畝,形成萬畝規模,打造一家集賞茶、采茶、品茶為一體的現代生態休閑旅游農業產業化企業,咸寧市龍頭企業。2022年,在彭代強的積極推動下,基地初產干茶2000斤,長期用工130余人,年人均收入3萬元;季節性采茶工200人,人平增收3000元,猶如一條條飄落在大地上的綠色“彩帶”,真正為群眾帶來了實惠,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動能。“為什么來村創業?”當被問到為何選擇暢周村時,彭代強這樣說到,“這些年在江浙一帶打拼,雖然積累了一些干事創業的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看到偏遠山區村落貧苦的生活后,我內心被深深觸動,想為村里辦些實事,實實在在的帶著鄉親們一起提升點收入。”談到未來的發展,彭代強滿懷信心:“準備擴大白茶基地種植規模,推動白茶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同時也會通過抖音等新媒體進行宣傳,帶動更多農戶走上致富路,助力鄉村振興。”
![](./W020230608606979101203.jpeg)
北沖村陳剛:毅然返鄉辦企業,黨員奏響“富民曲”
一磚一瓦皆鄉韻,草木田溪處處景。走進燕廈鄉北沖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秀美的水墨畫卷,路旁綠草如茵,池塘碧波蕩漾,苗木滿目青翠……樹下河旁,村民們憩息聊天,處處呈現出鄉風文明、生態和諧的宜居新農村景象。然而這迷人的“桃花源”和鄉賢黨員陳剛投資興建的龍燕灣生態休閑度假園密不可分。“美好的事業是干出來的。”陳剛經常掛在嘴邊。為實現這句承諾,近年來,陳剛組織村民流轉2600余畝土地,建立龍燕灣生態農業觀光度假園,致力打造一個集果蔬、農作物、苗圃、苗木、林木種植、采摘為一體的生態基地。度假園成立之初,陳剛結合當地情況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成立生態果園、苗圃基地、果凍加工廠等特色基地。成立度假園后,陳剛每天起早摸黑、辛勤澆灌的同時,積極扶貧濟困,帶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在果樹、苗木修剪枝葉、施肥殺蟲、采摘打包等環節,他雇用本村農戶作業,解決了20多個當地和周邊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陳剛還結合燕廈“濱湖康養小鎮”的發展定位,致力打造路亞運動休閑區、哈利路亞探險區、路亞文化體驗區、水上趣味運動區、鮮果觀光休閑區、四季花卉觀賞區,以精致化、創意化、地域化服務,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市場需求,每年都會吸引大量陽新、黃石、武漢等周邊城市的市民前來。現如今,在陳剛的努力下,園區已定植紅楓、紅葉櫻花、金絲楠木、橙之夢等20余種1600畝,種植黃桃、楊梅、無花果、橘橙、梨等水果1000畝,每年平均帶動村民就業40余人,人平收入2萬元,實現村集體年收入3萬元,給群眾帶來土地租金10萬元,成為燕廈鄉產業富民的靚麗名片。
濃濃桑梓情,一身赤子心。近年來,一批批鄉賢在燕廈投入了滿腔的熱情和愛心,他們以村為家、以民為親,孜孜以求,干事創業,用行動彰顯了責任和擔當,奏響了一曲曲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人生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