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縣融媒體中心與縣攝影家協會合辦《圖說通山》欄目,旨在通過攝影家們的鏡頭,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現通山自然地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經濟社會發展等內容,充分展示通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發展之美,彰顯通山的獨特魅力。
元旦臨近,通山的紅芋細粉,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旺季。但現在會吃的人都知道,老家人自己做的純手工紅芋粉,雖然貴一點,但吃起來口感確實不一樣。煮起來不容易爛,色澤透亮,吃起來軟軟的,香香的,而且還特別筋道。
▲元旦臨近,村民正在手工打磨紅薯粉
那么多紅薯,一個個清洗、磨成粉、過濾、沉淀,個中工序,個中繁瑣,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
洗凈后的紅薯,首先是要把其進行粉碎,一遍一遍地過篩除雜質,提純淀粉。然后再用紗布吊掛起來,過濾出其中的水分。
要制作成的一道民間美味,訣竅是少不了的,村民對我說,要想吃到口感極佳的細粉,制作細粉的溫度很重要,如今這個時節,是制作細粉的最佳時機。
只見師傅拿著桿秤,在仔細地稱著一些紅芋的淀粉和白礬,師傅說,這個步驟叫打“芡”。
隨后,再往大缸里面加入合適比例的水和紅芋淀粉,幾個人用手再用力攪拌。在機械化普及的今天,很多制作細粉的作坊,基本會采用機器攪拌,但口感和手工攪拌得相比,還是差距不少。
經過三十多分鐘的人工攪拌,大缸里的“面糊”的軟硬程度和黏度才能達到最佳標準。這時,就就真正到了“漏粉條”的關鍵時刻。
此時,大鍋的水已經沸騰,師傅喊一聲“開始”,就把帶孔的鐵漏瓢放在鍋的上方,把和好的粉面揪一團撂到漏瓢里,左手抓住瓢把,右手握拳不停地捶打瓢里的粉團,“嘭嘭”聲從粉坊傳向遠處。里面的面糊狀的淀粉,就會從十幾個圓孔里,絲絲縷縷地落入下面的鍋中。
▲村民正在用冷水給紅薯粉降溫
接下來,一旁的師傅,看到鍋里粉條熟透后,快速把粉條撈起,放入裝滿冷水的大鐵盆里,進行降溫定型,這個步驟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增加紅薯粉的韌性。要知道,這才是真正無任何添加劑的純手工粉條。
隨后,再把盆中冷卻后的粉條撈出來,一綹一綹地掛到一段長約六七十公分的木竿上,送到粉坊外的空地上晾曬。掛粉條最關鍵的過程,還是在曬粉條。頭天晚上掛出來的粉條,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去一絲一絲地疏松開。
▲經過了勤勞人民的雙手造就的美味紅薯粉線
大自然的饋贈來之不易,勤勞人民的智慧更難能可貴,手工薯粉線這天時、地利、人和不可或缺的制作工序,成就了舌尖的美味,更折射出人們對美好生活品質不斷地追求和向往。
文:唐成
圖:周建軍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