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羊鎮高坑村:做好“土特產”文章 唱響“畈泥”蝦稻米品牌

來源:通山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3-11-29 字體:【

本網訊(通訊員 胡秉昶)說起土特產,大部分人能脫口而出一串地方特色,四川泡菜、東北大米、寧夏枸杞、煙臺蘋果……土特產正在成為人們餐桌上獨具魅力的存在,但土特產不僅僅是鄉土物產,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通羊鎮高坑村以“土特產”蝦稻米為抓手,在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深度融合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新發展理念,最大程度集聚有機水稻、生態水產、文旅產品為一體,在不斷滿足人們對農產品質量提升和生活休閑娛樂要求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依靠蝦稻米為特色產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大幅增加農民收益,促進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蝦稻米,是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培育的特色大米,其生產全程無農藥化肥殘留、無污染、無公害,具有農殘低、安全性好、口感好、營養價值高、效益突出等品質優勢,正逐步成為助農增收的特色富民產業。通山縣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堅持綠色經營理念,精心打造近500畝稻蝦種養示范基地,并發揮“一田雙收、一水兩用”資源優勢,生產集“健康、營養、食味、安全”四大要素于一體的高端蝦稻米,鋪就一條生態、綠色的產業致富路。

生態產地,浸滿天然味道。佇立于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的稻蝦產業基地內,一派豐收景象躍然眼前。沉甸甸的稻穗上掛著顆粒飽滿的稻谷,在秋風的吹拂下搖曳顫動,金色稻浪在廣袤的田野中徐徐翻滾,農戶正駕駛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稻谷的香氣彌漫鄉野。高坑村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又因其地處長林山水庫下游,生態天然、水質上乘,擁有優質大米種植的黃金條件。該種植區域水源充足,四季分明,日照長、霜期短,土壤水肥條件好、養分充足、土層深厚、蓄水能力強,耕性良好。同時,土壤中不僅富含氮、磷、鉀等微量元素,還有30%以上的生物有機質等有益物質,且區域內無工業和重金屬污染,是稀有的優質水稻產區。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在將蝦稻米推出市場時,充分凸顯產品產地環境生態優勢,取“畈泥”為蝦稻米品牌名稱。“取‘畈泥’這兩個字,寓意我們合作社所生產的蝦稻米是在通羊鎮畈泥片的良好生態環境下生長的,大米天然具備綠色健康屬性。” 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仁國解釋道。

匠人匠心,鑄就卓越品質。新鮮加工的“畈泥”蝦稻米,顆粒均勻、米粒飽滿、白潤透亮,蒸煮后飯粒油亮、清香撲鼻、柔韌爽滑。高品質的蝦稻米,有賴于優質生態環境的滋養,更離不開生產者的匠心呵護。“畈泥”蝦稻米運用古耕新作的種植方法,精心培育。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小龍蝦與水稻和諧共生。蝦在稻中游,稻在蝦田長,稻為蝦遮陰,提供天然餌料;蝦為稻松土、除草、供肥,相得益彰。稻蝦共生強化了“畈泥”蝦稻米的安全屬性。“蝦稻米的生長環境非常健康,由于龍蝦對農藥十分敏感,蝦稻共養模式下,我們僅少量施用生物農藥以防治病蟲害,確保米粒無藥物殘留。”據徐仁國介紹,相比于普通稻田,稻蝦生態種養盡量避免農藥化肥的使用,既保障了稻米的健康品質,又提升了水稻田的生態系統穩定性,實現稻蝦產業的正向可持續發展。

同時,稻蝦綜合種養模式下,水稻只產一季,土壤肥力與養分充足,更易于孕育出質地堅韌,細膩滑潤的蝦稻米。當前,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稻蝦種養基地畝產稻米約800斤。“我們不會一味追求產量而施用化肥農藥。”也許不施“猛藥”會降低水稻的產量,但天然綠色的土壤能為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培育出綠色健康的“畈泥”蝦稻米和個大肥美的小龍蝦。

鑄就精米,打造良心品牌。生產“健康、營養、食味、安全”的蝦稻米,打造高品質“精米”是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開啟蝦稻米產業的初心所在。切入蝦稻米賽道初期,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便錨定高端市場,聚焦品牌建設、種植技術提升與產品品質優化、產業鏈條完善以及與消費者緊密聯系等方面的工作,多維發力,打造高端品質大米。品牌能夠賦予產品獨特的身份與形象,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畈泥”品牌結合富水湖畔天然生態的產地環境,在消費者的心中構建了“綠色、生態、有機”的優質稻米產品形象,為公司蝦稻米產品敲開更廣闊的市場。在完善產業鏈條方面,高坑水產專業合作社與縣域實力雄厚的知名米企華宇糧油合作,從種植到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對產品進行嚴格控制和監管,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從源頭確保蝦稻米的質量與安全,并且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持續優化產品的品質和口感,讓“畈泥”蝦稻米實現外觀品質好、加工品質好、理性化品質好、食味品質好、衛生品質好,為打造精品夯實基礎。

金秋九月,閑暇之余,來到高坑,可穿梭于寨中小道去捕捉久遠歲月里遺留的氣息,亦可縱情于微風浮推的稻田體驗捉魚摸蝦的歡悅,感受“稻在水中長,蝦在田里嬉”的別樣景致。


  • |
  • |
./t20231129_3377175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