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譚氏宗祠記

來源:通山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3-11-06 字體:【
紅色的譚氏宗祠記

作者:孔帆升

一次次到白泥,沒有什么其他理由,是一群樸實的人讓我感動。他們對紅色文化的執著與崇敬,自覺修復與保護古祠的恒心,對樂于拜謁紅色宗祠的客人的熱情周到,讓我無法釋懷。慚愧的是,我非大儒,難負重任,因而拒絕了題詞揭幕之類堂而皇之的請求,心中總是有份歉意無法釋放。

2006年出版《老通山》時,我寫過拙作《打開譚氏宗祠》,之后,我對譚氏宗祠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當初----高大方正的石柱,剛勁的對聯石刻,飛檐、雕花、天井、灰瓦、戲臺、滾龍墻,還有正門的魁星點斗。似乎也了解過宗族文化的,實在記不起來了。

這兩年,譚氏族人屢次找到我,因為職責所在,我也就免為其難充當了幾回“文人”。 對譚氏后人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進一步有了了解。于是在雜務之中回望,心頭又一次泛起熱浪。

眾多扎實地為譚氏宗祠申報國保而努力的人,其赤子之心、崇文之舉、愛黨愛國的淳樸情懷,令我頻生敬意。退休干部、退休教師、做生意的、靠兒女興家后有余力的、純粹的農民,都有個共同目標,那就是發揚光大祖上優良傳統,打造美麗家園,實現文旅與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2016年,通山縣大畈鎮成立了“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譚氏宗祠管理委員會”,除一名鎮領導外, 還有13個成員來自白泥村的群眾代表。在縣做生意的譚家泗是2018年被公推為領頭人的。那時起,人們就看到家泗為文物保護,風里來雨里去,白天黑夜忙碌,城里鄉下奔波。他為人實實在在,平時很少講話,即便遇到熟客也不善言談,從不上桌陪坐。只見他遠遠地站著,面帶微笑地看你與人交談,看你在紅色遺址前默哀,看你抬頭仰望古色古香、氣派雄偉的古建筑。我參加過他們舉辦的好些活動,凡是熱鬧的地方看不到他,露臉的地方看不到他,上臺講話時也看不到他的影子。他是個行動遠勝言辭之人,習慣了跑前跑后招集人,搞后勤服務,習慣看大家表現。而他的表現就是微笑,平靜,站著,走著。

當地群眾打造紅色宗祠、弘揚繼承紅軍光榮傳統的熱情,被建黨百年所點燃。由于工作關系,我一次次帶記者采訪,每次為我們介紹的除了熟悉情況的老人,還有普通世居的農人,他們一個個對歷史如數家珍。說起為犧牲的紅軍烈士建紀念碑的初衷與經歷,個個頭頭是道,未曾有半點嘩眾取寵之意。從那些質樸的土話中,我看到忠與孝,情與義,每個人都認為做公益事,為祖人和親人盡孝,是值得欣慰與光榮的事,談什么福報不福報?

“烈士們為我們流血犧牲,我們生活好了,紀念紀念他們,這不是我們本該做的事嗎?”這句話出自當地一位近七旬的磚匠之口,讓我刮目相看。

眾口爍金,許多群眾介紹:

為省保文物復舊擴展廣場,13名委員會成員每人集資5萬元,作啟動資金。村民譚叢喜出資10余萬,譚家泗不僅賣了自己打好的屋基,將賣得的13萬元交到委員會財務上,還出資建起36名無名烈士墓,建起紀念碑。

蕭克將軍之弟蕭克允,當年犧牲在白泥譚氏宗祠,葬在一塊菜地下。由于年久未立碑,他的親人和當地政府都無法確定烈士具體長眠于哪。退休教師譚叢仁親身經歷過,通過回憶和實地開挖,找到了一具烈士遺賅,從腿骨驗證是戰斗中被槍打斷腿的紅三師參謀長蕭克允。他喜不自禁,帶蕭克允親人祭拜,幫助遷走大部分遺骸,一部分則原地封存立碑。紀念碑與墳墓修茸一新后,前來祭拜的人一撥撥,譚叢仁樂此不疲地帶路,每回都充當解說員,把那場逝去幾十年的豬頭山戰斗復原,讓人走進烽火歲月,在艱苦卓絕的故事中接受洗禮。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那些在白泥村戰斗過的紅軍,做過擴紅擁紅工作的共產黨員,那些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將軍與士兵,無論他們來自哪里,有無姓名,他們都通過查找資料、翻閱族譜、走訪了解當事人,一一找到英名,并整理成冊。2021年,當地群眾集資10余萬元,為犧牲在白泥的200多名共產黨員與紅軍建起紀念碑。

有著光榮歷史的譚氏宗祠,2008年確定為省保單位。白泥村人就一直想打造好它,讓它煥發迷人之光。2018年來,為“通山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申報國保作準備,他們自發集資百余萬元,拆建了7棟房屋。

村里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文化的負責找人挖掘故事,印宣傳冊,刻字銘志,布置譚氏宗祠內紅色展板。退休干部譚經達不顧年老多病,收集整理上萬字的文字資料。有《譚氏宗祠簡介》《通山縣蘇維埃政府活動中心譚氏宗祠》《牛藤棚七烈士》等。

他們除了以行動證明光大文物的決心與意義,就是以最誠懇的態度,最熱忱的情意,邀請各路人才獻計策,幫助擴大影響,以期向鄉村振興和鄉村紅色旅游發展。

走進譚氏宗祠,一幅譚氏家族首屆敬老節的照片吸引了我。照片拍于2021年重陽節,前排3人,正中是一位百歲老奶奶,兩邊是九十多歲的兩位老人。后面是來自白泥、高坑、洲地、大垅、大桑墩等自然灣,七十周歲以上的老人。他們聚餐,還獲贈拐杖、保溫茶杯、太陽帽,觀看了一場歌舞表演,這些費用都是年近六旬的譚家泗主動出的。

在歷次瀏覽中,譚氏宗祠深深吸引我眼球的是墩實挺立的石柱。俯下身,我企圖從石墩的雕刻中觸摸歷史,抵近觀察數百年前的影像,想那些古人當初暢想什么,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一眼百年,穿越古今。

我仿佛看到一望無盡的大田畈,波光粼粼的富水河,魚米飄香的繁華之地,在宗族文化的氤氳下繁衍生息。事實上,年上七旬的老人們,腦子里深烙著的記憶,就像那一尊尊墩實凸起的雕刻經年未改。他們以祖先為榮,以1929、1930年紅軍將領彭德懷、何長工、李燦、蕭克允、葉金波在此革命過為榮,以通山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和通山縣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大會在此召開為榮,以富水風光漁米之鄉為榮。在這樣的精神引領下,怪不得會磅礴起建設美麗家園的激情。

讓我們從一段文字中去感受譚氏宗祠的厚重吧。

“譚氏宗祠始建于乾隆辛酉(公元1741年),由譚文奇字計六捐百金倡首,發動全族歷時三年竣工。該宗祠建筑面積三千余平米,一進五幢,從南至北順勢,步步遞升,門面斗拱麒麟,魁星點斗。宗祠兩邊滾龍出墻,入大門是戲樓,戲樓兩側是觀戲排樓,按舊制是達官貴人看戲之所。第二幢兩側前排各有一間官廳,是顯宦、名人、長老聚息之處。中廳兩幢由十四根高達十幾米,半米見方的石柱撐起屋面,石柱上銘刻文彩斐然的對聯。龍首柱頭飾活靈活現,頂板油畫祥云靄靄。石柱底座石墩或雕蘭鏤菊,或鑿刻麒麟,或五書琴劍,或寶鷺仙鶴,或壽龜猛貔,或渭河垂綸,或孟母三遷……雖經歷數百年之滄桑,至今仍栩栩如生。第五幢是祖宗靈寢,木柱精大堅固。”

歷經380余年的譚氏宗祠,如今修舊如舊,絕大多數構件仍是剛建筑時的原樣,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華屋生輝,當地群眾的革命熱情亦是感天動地。1926年春,譚英鴻在譚氏宗祠成立第一個黨小組,同年10月成立大畈黨支部,建立以白泥為中心的大畈革命根據地。譚英鴻、譚民治、譚質夫、譚元珍、譚省三等烈士,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爭中,成為中國共產黨優秀的黨員與將士,他們有智有謀、英勇頑強、寧死不屈,名字與事跡載入了光榮史冊。我想,不忘根本,銘記黨恩,自我奮發的當代白泥人,也一定會受到后人的敬仰。

在國家開展全面鄉村振興的時代,白泥這塊紅色的土地,有厚重人文歷史的土地,處湖北旅游強鎮的富水山村,有廣大群眾對家鄉的摯愛,有他們追求的崇高目標,有持之以恒的努力,遲早是會成為一顆明珠,閃爍在鄂南大地上的。


  • |
  • |
./t20231106_3343037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