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人物】朱容易:“紙”上繪出最美人生

來源:通山縣融媒體中心 發布日期:2022-05-26 字體:【

?

本網訊(特約記者?徐大發)5月16日,艷陽高照。記者驅車來到通山縣九宮山鎮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拜訪一位有故事的老人——71歲的董事長朱容易先生。在小會議室,墻上一幅行草書法匾額吸引了大家:“產業報國,實現自我——與同志們共勉”正是董事長朱容易親自手書的作品。書法活潑奔放又不失穩重大氣。透過書法,折射出書者怎樣的人生傳奇?

傳奇人生:與造紙結緣

1970年,19歲的朱容易被招進通山縣國營造紙廠工作,很快成為一名技術骨干。1984年他擔任九宮山鎮副鎮長,分管企業,親手牽頭建辦了橫石造紙廠,于1986年元月正式投產。

1988年12月,朱容易擔任橫石鎮副書記兼橫石造紙廠廠長。1989年,朱容易主動提出政府停發自己的工資,一心撲到紙廠去背水一戰。雖然只有一條生產線,但橫石紙廠依然辦得越來越紅火,于1990年更名為“鄂南造紙廠”,朱容易兼任紙廠的廠長和黨委書記。

到1995年5月,“紅人”朱容易被調到咸寧去擔任鄂南紙業集團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1998年,朱容易“下海”去武漢創辦了自己的“山打士特種紙有限公司”。這期間,橫石的鄂南造紙廠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漸漸走向沒落,最后關門破產。

2003年9月,在九宮山鎮政府一再邀請下,朱容易果斷放棄了在武漢的紙業公司,回到曾經凝結著他諸多情感和心血的“鄂南造紙廠”。投入140多萬元,辦紙廠,老廠更名為自己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

公司2007年前只有一條生產線,到2010年有了4條生產線。員工由原來的三四十人發展到現在的170多人。每月發放用工工資65萬多元,每月發工人獎補資金17萬元。工人平均工資三四千元,高的有六七千元。

公司與湖北科技學院合作創立了咸寧高品質特種紙開發校企聯合創新中心,成為校研合作基地,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朱容易說,到2003年時,大多的造紙業都垮了,而他的易立科技通山有限公司到現在已存活了19年,而且正走在上升的通道上。

朱老說,自參加工作以來,掐指算來真正用于政界工作的時間只有三四年,其余大半生的時間都是在用于辦企業造紙,幾乎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與造紙結緣。

創新技術:辦一流民企

企業靠什么生存?靠不斷創新。這是朱老有力的回答。

從2016年開始,公司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提檔升級。投資580萬元建了污染水處理設備,每噸紙污染水處理費用成本需160多元,但毫不心疼,認為花得值。污染水處理設備直接接入國家監控系統,24小時自動監測,一有超標就會自動報警。

把2010年前的造紙老機器全部淘汰了,更新清一色的現代化設備。堅持走“專、新、特、精”發展理念。截至目前,公司擁有自主實用型專利14項,發明專利2個。朱容易介紹,公司上產的強立砂帶緣紙填補了國內空白,特種紙電子傳輸紙為湖北獨家,全國第二,全球第三,超過了韓國同類造紙。自主發明的輕型高透氣度醫療防護用品專用紙(做一次性衣服或醫院床單)是世界唯一的發明,評估價值2000多萬元,投資十幾億元才可上馬生產。

目前公司生產絕緣紙、強立砂帶緣紙、電子傳輸紙、軍工中性包裝紙四大系列23個品種的紙品,產品遠銷國內外。

投入巨資購買了自己的質量檢測設備,凡公司的產品都有嚴格過硬的質量檢測,賣出去的紙產品都有自信的質量底氣,再也不怕一些針對公司的“打假”訛詐賠償事件了。

公司成為規模以上企業,納稅排前7名,年交稅300多萬元,年產值達9000多萬元。

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4條生產線年總產量達15000噸,今年計劃年產值1.5億元。

公司已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湖北省支柱產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培育企業和科技小主人(2017年以來連續5年獲得),“軍民融合企業單位”。文明誠信企業、環保產業協會會員單位、優秀企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捐物先進單位……各類榮譽稱號一大串。

老驥伏櫪:繪最美宏圖

“您當初在武漢干得好好的,為什么又要回到九宮山鎮辦紙廠?”記者拋出了一個困惑已久的問題。

朱容易說,回通山可以為本地的納稅做貢獻,自己的根在通山,想力所能及的為家鄉做點事。到2003年,當時的原造紙廠工人都失業了,加上九宮山鎮黨委政府的呼喚,就響應回歸了。

“在橫石造紙廠,我干了整整11年,這里有我激情燃燒的歲月,有我許許多多的回憶,走到哪里都揮不去我那些魂牽夢縈的東西。”朱老說。他說自己已是古稀之年,跟兒女講好走后把自己的骨灰拋灑在長江、富水和橫石三處地方。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好好干,“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自己一生搞事業干實體經濟,只有一個目標:為振興中國民族造紙業做貢獻。

在車間一條長長的生產線前,自動機器在有節奏地奏出美妙的音樂,工人們在熱火朝天地忙碌著,水汽蒸騰,氤氳出一幅壯觀的畫面。朱容易告訴記者,這條生產線正在制造電子傳輸材料紙,共13道工序,產品正在申報發明專利,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全國只有兩家。目前已小試成功,正準備批量生產,需求方已簽訂了包銷合同,今年每月可生產600噸,到明年每月可生產千噸以上。

朱老說,眼下疫情環境下,主要是穩產,保持70%的產能。下半年保持90%的產能。我有個“三年規劃”:明年爭年產 1.8萬噸,產值1.8億元;后年年產3-5萬噸,產值達4億元;老后年年產5萬多噸,產值6億元,稅收突破千萬元。隨著朱老的激情滿懷的敘述,一幅宏圖立起在眼前。

  • |
  • |
./t20220526_2640984_ap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