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
作者:胡景芳
昨天暖溫如春,夜晚下了一夜雨,今天氣溫驟降,陰風涼野。見到吳世湖老師時,他早已在家門前的寒風中翹首等待了。
吳老師著一身灰黑色便裝,圓頭闊面,按曾仕強教授的理論,圓頭闊面者,有福之人也。
他指揮我把車子停在他家門口,引我進家門。
我是專程來購買他今年出版的新書《風物擷英》的。
前幾天,通山作協群發布通山作協會員文學創作獲獎信息,我萌生收集會員今年出版新書的念頭。于是,我立即加了吳老師微信,約定今天上午十點半,親自去隆鼎麗都他家里拿書。
他家在半坡上,一塊巨形石景壁立其旁,飽蘸鮮紅的“隆鼎麗都”四個大字豎嵌石景間,濃淡相宜,于微雨黯淡中,亮麗了一坡的風景。
寒暄著進了門。一樓極其簡約,與二樓書房的琳瑯滿目大相徑庭,一桌一椅一燈泡一書架而已。他為《風物擷英》臨時設置的書架上,擺放著他編寫的書本。我站在他的辦公桌旁,他從書架上抽出《風物擷英》放在我面前桌面上。
《風物擷英》這本四十萬字的通山地方故事集,按“山川傳說”“地名掌故”“人物傳記”“紅色記憶”“民間故事”這五大部分進行編排,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想象奇特,妙趣橫生。山川景點烙印時代特色,文化名人警醒見賢思齊,神奇傳說提升文化底蘊,弘揚文化自信,彰顯家鄉真善美,為了解通山打開一道別樣之門。
我翻書時,吳老師又推薦了《通山縣志》《朱廷立紀略》《通山旅游文化》這三本書。
正當我把書摞成一堆準備付款時,吳老師說:“是這樣,我寫的書給些支持資金,其他地情文化書籍送你吧!”我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感謝。他又是送書又是降價,我真的是很不好意思接受這雙重饋贈。寫書編書,勞累至極,出版還得自己掏錢,一本書問世多不容易呀!我沒出半毛力,何德何能接受這么多的恩賜?
我是回絕的,可拗不過吳老師的堅持。我接受了他的饋贈,一個勁地道謝。
通山是山區,職工新酬相比起來,是很低的。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財力,創作的作品送人或低價出售,帶職業余作家吳老師的大方值得稱頌。
我還沒從感動中回過神來,他又說:“要我簽名不?”
我慌張了好一會。其實我壓根就沒想到簽名這回事。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平凡的事,鮮見簽名的事情。吳老師是文化圈的名人,深知簽名對讀者的意義。其實,簽名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享受藝術的同時,讓人產生美妙的聯想。請人簽名與給人簽名,都是對他人的尊重。
我把書一本一本鋪開,吳老師坐正,取筆,抬手,在四本書上簽名了。
簽好名,我把每本書合上,又摞成一堆。吳老師又翻開每本書檢查,發現《朱廷立紀略》前面有倒頁,拿走書,要更換一本。我堅持不讓換。
吳老師拿著書,遲疑了一會,說:“這不太好吧!還是換一本吧!”他把書放回到了書架,重新拿了一本,準備重新簽字。因我的堅持,他只好把那本書從書架上拿出,放回我一摞書的上面,不斷地表示歉意。
幾頁倒裝,吳老師如此糾結。他力求完美,體現他為人的寬厚,做事的嚴謹。
孔子云“以德報德”,我又有什么德能夠回報素不相識的吳老師呢?
抱著書,回到車上,吳老師一直站在家門口目送我。掉好車頭,停車,搖下玻璃,與他打招呼。他早已橫過馬路,站在車窗旁,告訴我,他的下一部作品不久會問世,一定會寄一本給我。我當時感動無語,一句簡單的謝謝,不足言說我對這份熱情的感激。
我們在頻頻揮手中再見了。
冷風照樣刮,可我的心里滿是溫暖,被吳老師的言行溫暖著。
飄起了雨絲,天陰沉得很,可心里有一縷亮色。生活如斯,足矣!
今天買書贈書,我深受教育。斯是陋室,惟吳德馨。處在人堆里,聽到最多的是工資多少,年薪幾何,鮮聞“德馨”的故事。吳老師的德馨,是守時,是大方,是尊重,是寬厚嚴謹,是周到熱情,更是一顆熱愛家鄉的赤誠之心,以文化食糧的方式以餉讀者,傳播正能量。
吳老師是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咸寧市作家協會會員,通山縣地方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鄉鎮工作二十多年,以德馨為本,二十多年的采風,與民為友,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業余時間,勤于筆耕,二十多年的汗水與心血凝結而成的《風物擷英》,如滄海中的一朵浪花,跳躍在通山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給這塊土地精神的慰藉,心靈的豐饒。
臨時書屋,雖簡陋,但因吳老師的存在,也成為隆鼎麗都半坡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吳老師面相的福,來源于造福一方人的德馨。
吳老師的言行,讓我突然醒悟,我也得做一個德馨之人,讓我周圍的人也能看到一抹亮色,感受生命中的美好。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蠅頭小利,不必錙銖必較,得饒人處且饒人。做事勤奮點,處世大度點,為人寬厚點。
“德不孤,必有鄰”,認真修煉,沉淀自己,心懷德行,與德為伍。
2023年1月14號于通山
上一篇: 愛如春風
下一篇: 鄭安國:故鄉,及其他